中国近代史中,善武者莫过李小龙,能文者首推鲁迅。一个搏击家,一个文学家,很能打动人心之处无非其精神;其它表面现象只不过像海绵里的水,挤挤就干了,不能长久。与李小龙不同的是,鲁迅不止在行为举止上为人树立了一些好的榜样(萧红在回忆鲁迅的文章中有细致描述),更有那“揭出病苦,引起疗救的注意”的文字不断地给世人以激励和扶持,指引着无数曾陷入麻木中的民众找准人生的正确方向。“横眉冷对”的绝决,“寄意寒星”的洒脱,“怜子泯恩”的仁厚,无不催人“在沉默中爆发”;使人或“彷徨”,或“呐喊”,或于“野草”中寻得“民族魂”,借以除去“阿Q精神”,尔后成为“中国的脊梁”!倘不是精神使然,恐怕这位“中国现代的圣人”也不过留几句不痛不痒的诗文,随同历史潮流消逝于万里之外。总体看来,之所以鲁迅的作品会有如此大的醒世功用,兴许是因了它站在“代表着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”这个精神层面上的缘故。
可略微加以概括:爱好武侠的人结情于金庸、古龙、沧月,爱好散文的人仰慕余秋雨、朱自清、沈从文,爱好诗歌的人迷恋于徐志摩、冰心、泰戈尔,爱好用文言文阐述观点的人则专注于《四书五经》、《古文观止》......具有审己度人之思、关注民生疾苦之念的人,就无不爱好鲁迅的了;爱鲁迅文字的力量,也爱鲁迅的人格与品位。那笔锋如刃,气势逼人,专刺敌人软肋,无所不使人欢欣鼓舞、拍案叫绝。从而,权势者和伪君子的形象都在鲁迅的作品中各尽其态,如《孔乙己》中的丁举人、《长明灯》中的郭老娃、《离婚》中的七大人等;困苦的弱势群体也逐渐露了他们潦倒不堪的生活面貌,如《药》里的华老栓,《狂人日记》里的村人,《祝福》里的祥林嫂等。想来,若将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作的《有的人》变换几句,说“有的人死了,他们早就该死了;有的人活着,他们可要‘幸’且‘争’才好”,以此总结鲁迅作品中的若干人物大抵是不足为过的。
在资本主义社会,市场经济在剥削与被剥削中存在诸多矛盾,官僚资本主义的气焰亦极其嚣张,民不聊生的同时产生了《共产党宣言》;“形而上学”的唯心主义在辩证唯物主义面前露了马脚,经济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愈见好转。然而宣言提出之后几十年内的中国,人吃人的面貌依旧没有什么改观,“大鱼”吃“小鱼”,“小鱼”吃“虾子”,“虾子”却陷“其它虾子”于不仁不义,整个时代呈现一片浑浊与霍乱。照我说来,鲁迅的散文集并不全是专为醒世服务,较多的只不过是辑录些彼时记忆,表达对熟知的人事与景物的怀念之情;真正有杀伤力的作品乃是其小说和杂文,可谓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”,由浅入深都是“投枪”。至于他翻译的作品,如《死魂灵》、《毁灭》等,想必除了作为拓宽国人阅读视野的材料之外,在审己度人方面的效用恐怕是不够力度的。
如果单看鲁迅在文学方面的贡献,摈弃创作和翻译等不看,很大的应该要数教人怎么写好文章了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文章映射才学和修为,读鲁迅的作品明显能感受他那种强烈的驾驭语言的气魄,尤其值得人学习的还有他那集几百家之长而不露痕迹的技巧;这样的写作效果,若不是博览群书、留意生活琐屑,加之自然性情的流露,勇敢地突破局限以求创新,怕是绝不能够产生的。可惜现今文学界存在不少人,似乎是受了左倾时期的打击,变得过于老实而不敢以真话针砭时事;抑或,不像前面所说喜好武侠、散文等人那么兢兢业业,倒比较倾向于模仿或偷窃他人作品或名义。我曾经在某网站上见到有个中年笔者,提笔就模仿鲁迅,整日“记梦”记个没完没了,还美其名曰“吾有越俎代庖之志,才情使然”;犹记得几个月前,青年作家韩寒的名义就被人盗用,网络上便出现了与韩寒的作品形体类似但实质想离的文章。像这样的事情,倘使鲁迅在世,若还抱有乐观和赞成的态度,那么中国文学界的星空就要暗淡无光了!我的观点是: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,不恶意诋毁攻击,抒豪情应尽其兴,讲至理应尽其心,状柔肠应尽其怀,无须遮遮掩掩畏首畏尾形如盗贼;“鹤立鸡群”方可领之导之,使之各行其职,囊百家之长于一隅,长期阅读、总结、思索、改良,化己度人,承先贤之德而泽被后辈。虽然观点未必完善,然而比之只读不思、只感喟不知有所动,则是要好得许多的。
呜呼!一星陨落而皎月孤,四海升平兮清泉枯!鲁迅的作品终究是有限的,虽可千百年地继续醒世救人,然而世界变化莫测,总需要些有准备的人发扬那种“横眉冷对”的精神,高举正义、共产主义的旗帜,将鲁迅作品中的爱进行传递!鲁迅的作品之所以令人读之心血沸腾,多数的原因得源自其中所蕴藉的爱,只有爱才能承载奇迹与胜利!